輕小說大展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找回好情緒的日常練習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找回好情緒的日常練習

How to Develop Emotional Health (School of Life)

  • 定價:280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我們每天都在接受情緒的挑戰──
你是否每天都被情緒左右?

「健康的情緒」與「感覺快樂」是兩回事:快樂往往一閃即逝,
而健康的情緒卻能讓你無時無刻都覺得──做自己非常自在。

  你總是進入不了狀況?永遠找不到自己?面對他人就不自在?
  老是被既定價值觀束縛?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想逃離重蹈父母覆轍的惡性循環,卻又不自覺走上一樣的道路?

  生活小小不順會讓情緒感冒,困境惡疾突襲可能讓情緒跌落谷底,沒有人能永遠保持好情緒,情緒好壞深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童年的經歷、或過往我們遭遇人生逆境時處理的方式和感悟,其實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情緒健康的狀態是一個追尋的過程,只要能掌握關鍵,我們每天都能練習擁有好情緒。

  ▍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學校」的全新系列自助書籍,帶領我們深入探討生命最為棘手的議題,內容充實、深具實用性且療癒人心。本套書也充分證明了「自助」二字並非膚淺無深度或過度理想性的代名詞。──人生學校創始人|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人生學校教導我們如何用更新穎的方式取得無價的人生智慧。──《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籍致力於探索生命中的大哉問:「如何找到實現自我的工作?」「人類能否知曉過去?」「人際關係為何難以掌握?」「若是我們能改變世界,需要做出改變嗎?」人生學校的總部設立於倫敦,並在全球廣設分部,致力提供課程、療程、書籍及相關服務,試圖幫助學員開創更為圓滿的人生。雖然無法盡善盡美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期待能引導各位透過哲學、文學、心理學及視覺藝術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啟發、滋養並撫慰人們的生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奧利佛‧詹姆斯|Oliver James


  受過專業訓練的臨床兒童心理學家,從1988年開始亦擔任作家、記者、廣播員、電視紀錄片製片人和主持人等工作,出版有《他們毀了你》(They F*** You Up)、《富裕這種病》(Affluenza)、《心滿意足的失智》(Contented Dementia)以及《辦公室政治》(Office Politics)等著作。個人網站:www.oliver-james-books.com

譯者簡介

王方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英文專業口譯師養成班結業。
 
 

目錄

前言|你的情緒健康嗎?

Chapter 1|找出問題根源的洞察力
Chapter 2|幫助我們活在當下的自我意識
Chapter 3|互利圓融的人際關係
Chapter 4|遵從自我的職業生涯
Chapter 5|活潑有趣的親職角色

結論|每日的情緒健康挑戰

延伸閱讀

 
 

前言

你的情緒健康嗎?


  保持情緒健康,意味著能夠感知當下狀況,知道身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你不會事後才回想起當時的感觸,而是立即能有所反應、親自以第一手的經驗體會世界。就像球評常說的──你非常「進入狀況」。

  你感到很真實。做自己非常自在,你不想變成別人,也不會看不起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你知道自己感受如何、在想些什麼,就算有時必須承認不知該如何是好也沒關係。你有自己一貫的道德準則用以辨別是非,能在逆境中堅忍不拔;你的思考非常實際,往往能做出明智的判斷。

  你能夠看清自己的行動。有時候,你可以提前察覺錯誤而免去麻煩,或者在意識到自己反應不夠理智時立刻改正──第二次車禍將不會發生:看清楚燈號的變化和前方的障礙物之後,你知道要轉動方向盤。這種能力滋養了心靈,讓人得以做出選擇、得以改變──正是如斯的自我意識將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

  面對面與人交流的時候,你能夠清楚判斷他們在想些什麼、感覺如何,能從容地與他人接觸,而不是當個一意孤行的控制狂。你不會遭遇「接收」或「傳送」訊息的困難,也不會強勢佔據主導地位,相反地,也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你適應力強卻不會迷失自己,遇到需要戴上面具的社交或工作場合,你可以完美地偽裝卻始終保留真實的自我。在他人面前,你盡量呈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但懂得衡量當下狀況:需要說謊的時候,就會說謊。

  你活潑有朝氣,隨時隨地都精力充沛,卻不至於顯得過度狂熱,也不會為了暫時忘卻傷心事而不停忙碌;你自動自發,不斷尋找有趣的方式處理事情,像孩子一樣生氣勃發,堅信生活應該用來享受而不是忍受。你拒絕沉迷於幼稚、疲於追求又不知滿足的操控遊戲。

  你也許時不時感到憂鬱、憤怒,深受各種恐懼糾纏,甚至還會鑄下大錯,但由於健康的情緒你能夠活在當下,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找到所經歷事物的價值,讓自己重新打起精神。

  別人從你身邊離開的時候,往往認為自己變得幹勁十足、更活躍,也充滿趣味,他人總是受到你的情緒健康感染。雖然不是國家英雄,但是在社交圈和工作場合裡大家都深深肯定你的價值。

  見過這樣的人嗎?沒有吧?──我也沒有。

  但這就是我所謂的情緒健康。沒有人能夠永遠保持好情緒,確實符合上文所有敘述;普通人只能做到少少幾項,還只是偶爾達成,永遠完美執行目標的人大概只有五%到十%。本書的目的正是想要促進各位的情緒健康。

促進情緒健康的關鍵

  讀者至此可能會漸漸有所疑問:為什麼我的情緒健康和兄弟姐妹、子孫後代的程度不一?這是現代科學最大的秘密之一,而答案幾乎與基因毫無關聯。

  十二年來,人類基因組計劃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不斷尋找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例如憂鬱症和過動症患者)並將他們的基因與普通人比較:只有些微的遺傳差異被發現,截至目前為止也僅有五%至十%的病例因遺傳而起──包括精神分裂症(出現妄想或幻覺症狀)等罕見的極端案例。科學家分析人體超過一百萬個基因位置,但是精神分裂與非精神分裂的樣本之間九十%至九十五%的差異卻與遺傳無關;由於最有可能的幾個基因定位都已經掃描完成,目前看來計畫很可能就此定論。結果將帶來巨大的影響:基因對情緒健康的影響或許微乎其微,只有少少的五%至十%,而在許多情況下甚至毫無作用──彷彿遺傳學已經徹底退出自由意志(Free Will)與決定論(Determinism,主張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是被決定的)的世紀之爭一樣。如此一來,如後文所見,一切就多出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高度發展國家,好情緒明顯與生活經驗相關。主要有四大類的經驗單獨、互相作用影響成年人的情緒健康:首先,幼時接受的關愛以及隨後明理的養育方式;第二,童年受到打擊(例如經歷喪親之痛)之後給予適當的愛與支持──這樣才能將逆境轉化為提升心靈的良藥;第三,步入成年遇到的劇烈震盪讓自己徹底反思人生、立即感悟生命本身的價值;以及最後,深刻的精神體驗或者療癒經驗。

  要是從未有過這些經歷,先不要感到絕望,筆者絕對沒有要假裝你讀完這本書就能立刻進階情緒健康的最高狀態──正如先前所言,真正擁有好情緒的人非常罕見。然而,藉由正確的知識,我保證大家的情緒都能變得更加健康。

  本書將擁有好情緒的五個關鍵定為章節標題:

  1.洞察力:具備理解事物的能力,透過審視過去,明白自己為何以特定方式思考、感受及行動。
  2.活在當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能掌握自我身份,活在當下,不再「扮演」自己。
  3.圓融的人際關係:有辦法舒服自在地與他人互動,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和自信的態度,既不佔主導地位也不被人牽著鼻子走。
  4.遵從自我的價值:不被非經思考的預設價值觀影響,依照自己認同並深信的理念過活,並展現在面對工作職涯的態度上。
  5.活潑有趣的生活觀:擁有充滿活力和快樂的生活。

  藉由真實的案例,筆者將一一介紹如何運用這五項關鍵促進情緒健康,並且點出幾類可能導致情緒不佳的幼時經歷。只要正視挑戰,好情緒非您莫屬。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8078
  •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3 x 19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Chapter 2|幫助我們活在當下的自我意識

曾經有個男孩在學校表現突出,直到進入大學後也一直維持好表現,就在大二即將結束的某天,他一早出門考試,卻從此消失──二十四小時之後,男孩被發現正四處遊蕩、徹底迷失──他不僅不知道自己身在哪個城市,而是失去人生方向,沒有存在感。過去二十年間他打造出精巧又成功的面具,一直躲在它背後生活,那個真實的、會感到需求的自我已經變得透明。但問題不只是忘記自己出生證明上的名字等諸多社會訊息,男孩還忘卻了他身為人類的身分。

要是身分意識薄弱、自我認同不高,親身體驗當下生活將更不容易。若是不清楚自己是誰,人們常常像演戲一樣以「好像」是自己的身分過活,發展出可能招致自我毀滅的處事方法:由於感覺不到確切真實的東西,你可能透過遊戲人間(這有時會與有趣的性格混淆),或是得到種種成就尋求身分認同、創造生命意義;又或者,你開始塞滿行程讓生活過度繁忙,藉由建構出的自我分散注意力,讓自己不再空虛──這種情況可能會被當成個性活潑,表面看似情緒健康,但這個身份其實只是幌子──你並沒有活在當下。

▍為什麼自我意識有強弱之分

自我意識的強弱取決於一歲以前照護者對嬰兒需求的回應。當然,社會認同受國籍、家庭背景和性別影響,雖然聽來不可思議,但身分內涵源自我們最早期的人際關係。一歲以前,大家的人生經驗只想滿足身體所需、非常原始,並不受語言的制約。存在可能只是從肚子餓到吃飽、從寒冷到溫暖、從感覺沒人愛到被愛的過程;這個階段的愛透過滿足生理需求來表示,內部和外部、自我和非我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寶寶吸吮奶瓶和乳房卻不明白牛奶是什麼,只感受到需求以及得到與否;這時我們脆弱得連坐都坐不起來,更遑論用言語表達願望,實在是無力到令人難受。

會員評鑑

3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17/05/23
好情緒是我們都夢寐以求的狀態。但我們也知道,只要活著就有壓力。而壓力時常是好情緒的死對頭,兩人往往互不相見。本書聚焦於親密關係、職業、人際關係與親職角色,試著從中找出「好情緒」的秘方。

作者認為對自己有所覺察、真正的認識(與接納)自己後,而能誠實地活在當下,是情緒健康的關鍵。也就是說,真正情緒健康是指,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偶爾在必要時,可以自在地戴上面具,刻意地呈現某部分的自己,但也可以在不需要時,勇敢拿下面具,做回原本的自己。

因為作者是專精於兒童心理學的學者。所以,本書在探討心理健康,或者本書認為更務實的「情緒健康」時,作者不斷地提醒,過去成長時,我們出生後六年所接受的教養與環境,對我們許多行為,其實是有關鍵影響的。可能影響的層面很廣,從伴侶的挑選、談戀愛的方式,乃至於我們未來對待自己小孩的作法都是。因此,全書可見作者認真地去探討許多案例的童年故事。作者認為,正視自己的童年經驗,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來說是頗有助益的。

不過書中有一小部分的描述,可能會讓其他心理學領域的讀者(像是我XD)不完全認同。

像是作者認為:在夫妻諮商時,不認真討論「原生家庭」的話,再怎麼諮商的效果都不大,甚至鼓勵大家直接換個諮商師XD,這樣的描述可能會誤導大家對不同形式婚姻諮商的預設立場;又或者,在後面提到專業協助時,作者將「認知行為治療」描述成一種短時間內救急的「催眠」,這樣的說法其實也不太正確。事實上,作者在後面強烈推薦的「認知分析療法」(Cognitive Analytical Therapy, CAT)其實本身也包含了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結合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治療的一種整合性療法。

我們確實知道童年發展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看見這種宿命論的觀點,而讓它綁架我們的話,那其實我們會活得有些絕望。

許多個案的經驗提醒我們,後天的自我認識、自我覺察,乃至於踏出改變自己的步伐,這種後天改變的力量,也是有機會一點一滴地改變每個人在出生後六年,大腦所建立的預設值的。言歸於此,但大體來說,本書在心理健康觀念的推廣上,仍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在此與大家分享、推薦!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