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

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現代化城市」出發、穿越更迭的街道,貼近每一個行走其中的「人」
──每一個在城市中行走的漫遊者都應該閱讀的空間文化論述

  消費社會如何運籌、生產,進而創造都市新地景?
  人們在都市街道日常的自然活力又如何在資本擴張、流動之中重新發現、滅絕又重新生發?

  本書試圖揭露全球都市空間如何透過全球化經濟與消費進行內在形構,援引知名文化理論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以及後現代地理論述學者索亞(Edward soja)等重要理論,深刻剖析東京六本木新城、神樂(土反)的町營造運動,上海外灘、香港利東街與屯門公園等在地城市街居空間在全球化年代所展現出的新面貌。

  「郭恩慈經由大衛.哈維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理論閱讀做為她的寫作起點。哈維以空間生產重構馬克斯理論的空間向度、分析資本積累的擴張力量,同時整合空間,以時間消滅空間,以及,以自身形象創造地景,然後,為積累的飢渴所催逼,以便為進一步的積累開闢道路,建構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創造性破壞過程。這是潛藏在工業化、都市化、資本主義化、全球化、甚至西方化的背後,最重要的力量。這是現代性建構,也是現代建築的空間文化形式所表現的意義。郭恩慈以此探索,在全球化年代,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在全球化年代所開啟的新生活方式。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工作,卻是一個揭露在地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的必要研究。」──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書特色

  作者郭恩慈以多年深厚的空間理論閱讀以及長時間的關注,對東京、上海,以及自己所在的香港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學觀察;充滿人性關照的理論書寫,從城市出發,關注著每一個尋常人與社區的在全球化結構下的扭曲與變形。

作者簡介

郭恩慈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用者為本設計實驗室主任、設計理論及文化副教授

  巴黎第三大學普遍及比較文學系博士;

  主力於研究都市文化、高齡社會生活環境、中國現代設計史;

  近期著作有《中國現代設計的誕生》(合著者:蘇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活躍長者生活方式研究》

 

目錄

序 有自我批判意識的批判者 / 呂大樂

第1部分 導論篇
壹、 導論
貳、 資本主義的空間運籌——David Harvey理論總述
參、 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的發現和完結

第2部分 城市空間文化研究個案

●東京
引言:回歸亞洲——東京城市空間發展的轉向
一、藝術消費、消費藝術——六本木新城
 六本木地區之歷史背景
 六本木新城──Artelligent City的誕生
 六本木新城發展概念
 結論
二、從傳統到地方認同——神樂(土反)之營造
 所謂町營造
 神樂(土反)之町營造
 結論

●香港
引言:赤裸裸的「雙元城市」──香港城市發展的危機
一、 社區營造還是社群主義──香港灣仔反對利東街拆卸行動的觀察
 導言:利東街重建與反拆除
 市區重建的理論背景:仕紳化(gentrification)
 灣仔利東街重建個案
 結論
二、 「嘉年華式狂歡之軀體」的鬥爭──屯門公園長者之空間創造
 屯門公園事件簿
 生活空間的意義
 結論

●上海
引言:邁向全球化——上海城市的迷思、模擬與真實
一、 歷史與藝術的商品化——論上海浦西重建所營造的城市文化
 歷史地標還是消費地標?
 品味空間的消費還是藝術空間的創造?
 結論:在城市中,讓我們重新彰顯「人」的課題
二、 從上海到全球化
 西方「全球城市」強勢論述對上海的「分類」及「收編」
 從中國整體發展出發:中國學者對上海發展的論述
 結論:上海是否為一個(邁向)全球化的城市?

第三部分 結論:全球化脈絡下的東亞城市

 

有自我批判意識的批判者
呂大樂

  一直有注意郭恩慈的分析與評論,原因有二。一是她長期關注一些在城市裡被忽視的群體──尤其是高齡人口──的生活與福利。二是她寫文章,作評論,不會只求別人的認同或所謂的「政治正確」而將自己的意見、觀點收藏起來;她有話直說,文字爽朗。

  讀郭恩慈寫Lefebvre、Harvey等理論家的批判城市分析,始於十多年前。她編著的《香港空間製造》是結合批判城市分析與香港城市研究的重要著作,推動了有關城市空間的研究和討論。她對城市理論的理解、選用,份外小心謹慎,絕不是順手拿來,隨意挪用。今次讀她的新作《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不單只可以見到她的研究範圍有所擴充,更覺她很努力的探索城市發展的不同可能性。

  而在探討城市發展的不同可能性的過程之中,郭恩慈要求提出批判的論者與參與行動的人士,同樣需要保持自我批判。於是,她提醒我們:「…Harvey清醒的批判,的確十分值得我們深思。Harvey警告我們,如果把『人民』抽象化,或『社區』或『社區/本土文化』過度神聖化,誤解為一件物件(a thing),或自然而然地孕育滋長的『物』, 並且企圖將這『物件』(即社區)孤立在全球化的大勢以外,無限上綱地推崇,甚至膜拜,同時排斥不屬於『社區』或『本土』的任何事物(例如西方中古時期樂或中國宋明山水畫)或思想(例如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嚴謹科學地反省),這種思維行徑,與所有排他主義甚至乎族群沙文主義,根本完全沒有分別。」

  她又再引用Harvey的分析,指出:「 無論在香港或台灣的文化界,甚至本土文化的倡議團體中,David Harvey都備受推崇。但是,可能大家都沒有細心閱讀Harvey的作品。例如,在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的最後一章〈Possible Urban World〉(譯作:可能的都市世界)確切地提出:在一方面,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的強權,當然阻止了自主性的都市發展,或某特殊城市去界定本身獨特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烏托邦式的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基本上是在建立迷思性的社會團體。Harvey認為,社區主義對全球化的反抗是幼稚的,他們幻想本土政治可以孤立起來,街坊街里的社區鄰舍感情,被表象為發自內心的精神,並成為動力去團結坊眾,自成一國,可獨立於資本主義經濟作持續發展,更可以藉此來對抗在『區外』的全球化資本義的侵略,以及種種的都市病態現象。於此點烏托邦主義者正正忽略了草根階層本身之形成,實為不平均地理空間的發展而衍生的階級。」

  我敢肯定,一定有人會認為郭恩慈對Harvey的理解有所偏差。又或者基於政治上的考慮,認為這是搞分裂的言論。可以想像,一定有人會想出各種不同的理由,來否定她所提出的疑問與批評。但這些對她的批評都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作為主張批判城市分析的論者和實踐者,更需要有多一份自省,多一點自我批判的能力。這正是郭恩慈的著作值得參考的地方。

  說到這裡,或者需要補充一點,就是嚴格來說我並不熟識郭恩慈本人。多年來應有過數面之緣,但交談對話恐怕至今還未超過三十句句子。她說我們是通過閱讀文章而認識的朋友。在我這方面,我是她的長期讀者。作為讀者而有機會為她的新書寫序,實在令人興奮。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04227
  • 叢書系列:建築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