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香港.文學:影與響

香港.文學:影與響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陳國球教授新作《香港‧文學:影與響》與前作《抒情中國論》、《香港的抒情史》一脈相承,全書無論是個人隨筆、學術文章抑或訪談對話,都旨在以情打通文學與人、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世界的關係。本書文章出入古今中西,借鏡他者異域,讓讀者能夠從中觀照當下的香港,文學的影與響,其實似遠實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國球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總監。

  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文學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主任,加拿大雅博特大學東亞系、捷克查理大學東亞研究所、臺灣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以及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東京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

  著編有:《香港的抒情史》、《抒情之現代性》、《香港文學大系》(十二卷)、《抒情中國論》、《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情迷家國》、《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
 

目錄

第一輯 歲華荏苒

1. 樹影間的大角嘴
2. 憶昔買書在香港——中學編
3. 北角光影與香港文學記憶
4. 感傷的教育
5. 我與文學史與胡適
6. 山移海動見平原:我眼中的平原君
7. 懷也斯,想香港文學
8. 一個文學教授的獨白
9. 家明與香港
10. 秋鶩眠於風
11. 懷人

第二輯 映雪囊螢

12. 我看陳滅的「我城景物略」——序陳智德《地文誌》
13. 歲月煙花——序鄭蕾《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
14. 文學史與文學教育——序潘步釗《給中學生閱讀的中國文學史》
15. 詩與真——讀《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
16. 在倫敦遇上一九八一的中國——史本德與霍克尼的《中國日記》及其他
17. 遁情畢竟更癡情——談唐滌生《帝女花》之〈庵遇〉
18. 左翼政治‧前衛文學——談鷗外鷗的革命美學與感官世界

第三輯 縱以清談

19. 城市書寫.文化缺席——陳平原、陳國球、李歐梵香港文學三人談
20. 調整心態,尋找位置——陳平原、陳國球對談香港文學與學術
21. 在東亞流轉中的文學——陳國球、藤井省三、柳書琴三人談
22. 「抒情傳統」論述是在歷史視野下理解文學的意義——上海《文匯報》訪談
23. 沒有文學史意識支援的文學欣賞只是獵奇搜趣——答《深圳商報》問
24. 宏觀世界,微觀本土——答《香港作家》問
25. 在香港讀文學──陳國球教授訪談錄

第四輯 鏡本無像

26. 重新發現抒情傳統 (王德威) 
27. 學術情懷的感應與會通——陳國球著述印象 (陳智德) 
28. 「噓」之「歌」——陳國球的抒情詠嘆調 (葉輝) 
29.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陳國球的香港文學史懷想 (劉偉成)
30. 陳國球——文學歷史•文化傳統•香港文學 (鄭政恆) 
 

後記

  眼前打印出來的文字校樣,猶如歲月皺褶的遺痕。在我的平凡生活中,文學無非是春誦夏弦的課業。然而,潮起潮落;文學其實是我生命中賴以撐持的眾木。以文學為專業,危機意識常來相伴;生活在文學中,卻是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文學香港於我的影與響,在數十年間,漸漸移向前景。想到要把這些蕪文雜記編集成書,是黎漢傑先生的主意。漢傑是我在香港科技大學講研究生課時的旁聽生,後來我知道他放棄大學修讀的專業,投身文學,不敢為他高興,卻深受感動。好幾年了,他一直熱心推動我整理那塗鴉式的非學術文稿,交由他出版;推辭無效,終於湊成一本小冊子。當中包括被好心的期刊編輯催成的隨筆短文與讀書剳記,加上與同道談文論學的筆錄,組成「歲華荏苒」、「映雪囊螢」,以及「縱以清談」三輯。至於「鏡本無像」則輯錄幾篇學友們的文章,以為鑒照反思之資;謹於此謝謝他們的慷慨為文,又允諾讓我借光。此外,我還要感謝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事們在編校過程中的大力幫忙。

  當然,文與字之間,自有許許多多的因緣,未可盡言,也不必言。
 
二○一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於北京魏公村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7747680
  • 叢書系列:說文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北角光影與香港文學記憶

一 前記

我把潮黃了的《香港街道地方指南》從記憶的抽屜拿起來。

1989年通用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封面照片居然有貝聿銘的銀竹指天,俯首笑對不遠的霍朗明(Noman Foster)的現代主義鋼筋和輪齒。這一年五月,啊,我記得。和半城的人我在街上走過。

把地圖攤開,我記得英皇道上叮叮而行電車。向西,它指向我和半城人的跫音。向東,它盛載過我十年記憶中春秧街市的生猛鮮活。我在北角住了十年,直到我被流放到清水灣為止──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我在鍵盤上敲出了「我記得」,但為何記憶只活在地圖?地圖上,一頁一葉,枯黃了的百福道、乾涸的天后廟道,我在此徘徊原來已有三千夜。還記得七姊妹道上的神話、陽光和寧靜,新光戲院與國貨公司門前車軌上的洶湧人聲。銀幕、琴行、書局,影影綽綽。記憶,為何活在地圖頁上移動的指頭?十年,剛好足夠十個指頭之所用。今年,我們都豎起雙手,左手往右數,右手往左數,數數指頭。不作前瞻,只敢回望。北角的光影,可以供香港文學回望嗎?

二 1934年:李育中〈維多利亞市北角〉

維多利亞市北角
蔚藍的水
比天的色更深更厚
倒像是一幅鋪闊的大毛毯
那毛毯上繡出鱗鱗紋跡
沒有船出港
那上面遂空着沒有花開
天呢卻編回幾朶
撕剩了棉絮
好像也舊了不十分白
對岸的山禿得怕人
這老翁彷彿一出世就沒有青髮似的
崢嶸的北角半山腰的翠青色
就比過路的電車不同
每個工人駕御的小車
小軌道滑走也吃力
雄偉的馬達吼得不停
要輾碎一切似地
把煤烟石屑潰散開去
十一月晴空下那麼好
游泳棚卻早已凋殘了

我在一間教會辦的英文書院完成中學教育。校長是正直慈懷的傳教士,我們一半的科目就由洋校長、校長夫人,和幾位充滿愛心遠來蠻荒的碧眼老師任教。學校覺得本地的教科書不夠好,特別為我們從澳洲訂購課本。我還記得,其中地理科的課本題名是《季候風亞洲》(Monsoon Asia)。記得其中一課講香港,地圖上標記了香港首都,是「維多利亞市」。嘿,同學說,哪來的首都?

讀李育中詩,維多利亞市就在眼前。李育中(1911-2013),生於香港,在港澳間受教育,三十年代曾任職香港工務局、中學教師等。1934年,香港忽然出現了幾份詩刊:《時代風景》、《詩頁》、《今日詩歌》,與李育中都有關係。李育中就以這首北角詩,為殖民地的維多利亞市留下記憶。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