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1950-1987)

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1950-1987)

  • 定價:680
  • 優惠價:961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7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不只是一頁離散者的流亡史
從中國到台灣
也是時代給予外省小說家的挑戰

  侯如綺論著《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1950-1987)》,主要回顧外省小說家一九五○至一九八七年這段時間的書寫,觀察外省作家在離散敘事上的文學表現。本書透過小說分析外省小說家離散主體之形成過程,對於外省族群的流亡史、生活處境、時代課題和心理狀態等皆有描述與理解。

  侯如綺藉由本書《雙鄉之間》的研究,認為外省小說家透過文字敘事再現離散主體,在離散敘事中,作家確立了自我以及族群在歷史變遷中的位置,其創作具有和自我或與遷移地對話的積極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如綺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現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長期關注台灣文學領域並撰寫論文。
 

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上編‧一九五○──一九七○

第二章、花果飄零離散者──「外省人」到台灣
第一節、異己的漂泊感:「外省人」的流亡史頁
第二節、面對「他者」的適應與挑戰:台灣、共產黨與國府
第三節、似家非家的生存或掙扎:外省人來台後的生活問題

第三章、斷裂的文化危機──離散者的道德文化信仰與敘事策略
第一節、官方「正統中國」的型塑與道德文化信仰的提出
第二節、反共主張下的倫理命題
第三節、農民,反共邏輯下的道德捍衛者
第四節、共黨暴力形象的塑造
第五節、《旋風》的觸突與官方道德文化信仰的邊界

第四章、尋找精神的安頓之所──在此/彼兩端中的內在性對話
第一節、由昔向今的調整:琦君的隱晦轉換
第二節、今昔之間的漂泊與焦慮:朱西甯的代贖之路
第三節、今不如昔的慨歎:白先勇的重塑與自我治療

下編‧一九七○──一九八七

第五章、時代的新課題──離散者的身分認同危機
第一節、政治情勢的新變局
第二節、文化中國的戀慕與「中國」信仰的矛盾
第三節、離散者的在地生活與探親小說的出現

第六章、本土化的震盪──離散族裔面對本土化的身分調適與思索
第一節、從土地意象看六○年代末期外省第二代小說家的自覺與反省
第二節、在本土化下外省第一代小說家的敘事策略
第三節、外省第二代小說家的身分「確認」與「歸屬」
第四節、離散者的心理以及願望:外省族裔小人物的書寫

第七章、從疑惑到追尋──外省第二代小說家的父子倫理敘事
第一節、外省第一代離散作家小說中的父子倫理敘事
第二節、外省第二代離散作家小說中的父子倫理敘事
第三節、中國文化心理的反映
第四節、從權威的國民黨政父到肉身的血緣之父

第八章、結論

參考書目
 

自序

  雙鄉之間,就是擺盪在此與彼、靈魂與身體之間的離散課題。在本書中專指在一九四九年左右來台的外省人族裔的情境。

  每一個離散的群體,都有他們自己特殊的歷史處境。同樣的,在台灣的外省人也是。我並不認為外省人會一直被視為是「外省」人,但它是一段特殊的歷史經驗,並且會持續的產生影響。在台灣邁向未來的同時,回顧過往,不僅是幫助我們了解過去,也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

  由於解嚴後威權政治的鬆解,身分政治的議題開始被廣泛的重視和討論起來,反觀外省作家在解嚴前身分問題的討論卻相對稀少。然而,身分認同是漫長的,它並非只是牢牢的抓住過往,拒絕外來的變化;也非中絕斷裂,毫無前跡可循。當外省人在台灣居住時,便開始要面對個人和他者、社會和歷史間相互協調、定位、協商的課題,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使是來台前期,外在的社會情境和七○年代後台灣社會的變動幅度大不相同,但我們都不能不去看見作家們筆下那些離散敘事的痕跡,以及他們藉由書寫對自己以及他人所產生的意義。本書即是回顧外省小說家一九五○至一九八七年這段時間的書寫,探討外省作家在離散敘事上的文學表現,以及從作品中去探索他們對自身族群離散命運的看法和情感狀態。探究外省作家移居來台後如何在台灣社會與現實生活之中面對和異地溝通、調適以及身分協商的問題。

  若是一本書也有他的身世的話,《雙鄉之間》的前身便是我的博士論文了。從我將論文修改投寄至聯經出版社,到通過聯經學術論著的編輯委員會審查,其中又歷經修改、回應、再修改、再答覆等等過程,如此下來也已度過了兩年的時間。換句話說,自畢業後到出版這段時間,我經歷了不斷修正與重寫的歷程,雖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不可不說是耐心的考驗。在過程中,我不僅對原本的認知有更清楚的論述外,也補述了一些我原有未能明晰的論述,以及修正了一些原來有所遮蔽的看法,這些都是這段旅途以來的收穫。而今終於能以專書型態出版,也算是為這段期間的研究作了一個交代,完成我一個小小的心願。

  這樣漫長的過程裡,我特別感謝中研院社會研究所蕭阿勤老師,謝謝他對當初素昧平生的我鼓勵以及指導。除了蕭阿勤老師在學術研究觀點上給予我的啟發外,每當我感到茫然、灰心甚至是懶惰的時候,蕭阿勤老師的提醒和教導,總是能使我在摸索之中確認自己的研究道路,讓我繼續努力下去。

  也感謝現任職於中正大學中文系的陳俊啟老師,陳老師是我在東海大學博士班的指導老師。他對於學生總是細心、認真而不厭其煩,當初在東海問學的日子,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養分,也是令人難忘的生命景色。

  謝謝聯經編輯委員會以及審查人的指正,讓我發現自己思考上的缺漏與不足。另外還有許多師友的意見、批評、賜教與鼓勵,我雖無法一一的盡數,但也容我向你們真摯的表達感謝。最後,我最最親愛的家人,千言萬語,還是謝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3859
  • 叢書系列:敘事社會與文化
  • 規格:精裝 / 624頁 / 14.8 x 21 x 8.7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緒論

一、離散與在台外省人


離散(diaspora)這個詞彙是來自希臘字根diasperien,dia是「跨越」,而sperien即是「散播種子」的意思。此一概念原來是述說猶太人於西元前586年,從巴比倫遭到「強迫放逐」。其後較正式以「漂泊」、「四散」(dispersal)來討論猶太人無以為家的經驗,是在西元七十年猶太人被趕出耶路撒冷之後。從此他們集體流亡星散,「離散」便成為此一特定族群的印記和創傷。

猶太經驗已經被認為是典型的離散經驗,它包含幾個重點是:猶太族群遠離家園,又對家園頻頻回首,無時或忘。受迫性的遷移與放逐,對於歸返的無能為力,引起心理上一股恆常的失落感。他們於是在彼此間建立聯繫,認為自己或多或少的和一塊土地之間擁有休戚與共的關係。所以離散一詞傳統上是用來描述猶太民族在共同的放逐經驗下,彼此間還持續擁有文化和宗教的連結。

近代中國由於受到戰爭、飢荒、政治迫害等原因,大量的人民不斷自原生地離析而出。研究者早已把中國人納入全球離散族群中的一員,用以銘記中國人如同猶太人漂泊星散又無法忘懷原鄉與其文化的國族命運。但若把中國人視為一流散四方的集體,卻也有諸多的差異。而尤其由中國退守至台灣的離散情況至為特殊,塔柏里《放逐的解剖》一書就曾指出: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產生龐大的放逐社會,其中尤以國府在台建置最大,最興隆,最重要──這是現代史上一個離開原先土地的核心,而又能以放逐政府的形態存活,且建立權威的少數個案之一。

可見出外省人離散到台的特殊性。他們不但人數龐大,而且由於國民政府的遷台,使得隨政府來台的部分外省菁英份子掌握了政權,在台灣重新塑造權威。他們雖掌有權力,可是終究是失卻原鄉的。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